3p视频

3p视频 新闻

3p视频 新闻

当前位置: 3p视频 >  3p视频 新闻

实践教学纪实 |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黄河中下游地理考察与文明溯源

发布时间:2025-09-04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是3p视频 开设的野外实习专业课程。从2009年开设以来,在王红亚教授、杨小柳教授、许学工教授、蒙吉军研究员等老师的带领下,经过16年的探索和积累,课程体系日渐完善,课程内容和实习形式日趋成熟。该课程在地质实习、地貌实习、植物地理和土壤地理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分析,提升学生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加强自然地理野外综合训练。课程先后在黄委会、云台山、黄河三角洲建立了实习基地。近年来,课程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年6月23日至7月2日,由蒙吉军研究员、许学工教授和连旭研究员带队,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三维地带性”空间分异规律为框架,聚焦水土流失治理、水利工程生态效应、三角洲湿地保护等主题,通过实地考察、专题讲座与小组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从陕西潼关到山东东营,历时10天,完成了一场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的深度对话。

实习日程安排


时间

实习内容

6月22日

实习总动员,介绍实习的目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发放实习材料,观看纪录片“黄河”。

6月23日

上午北京-三门峡(高铁),下午考察陕州地坑院,了解黄土高原地貌与民居特点。

6月24日

上午考察三门峡水库,了解流域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以及水库淤积现状;下午考察潼关高程及函谷关地势地貌特征。

6月25日

上午参观二里头夏都遗址;下午考察黄河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水库,了解水库的基本结构、建坝选址的条件、调水排沙的基本原理。

6月26日

上午考察云台山地质地貌、风景旅游资源开发状况,调查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途径;傍晚到达郑州。

6月27日

上午考察桃花峪、花园口地理环境特征,了解1938年扒口事件的缘由及影响;在黄河博物馆了解整个黄河的来龙去脉;下午考察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黄河中下游物理模型、数字黄河模型。

6月28日

上午考察兰考土地风沙、盐碱化治理,参观焦裕禄展览馆;下午考察开封城郊地上悬河和作为参照基准的黄河铁塔,讨论地上悬河的治理及区域人地矛盾。

6月29日

上午考察济南趵突泉、大明湖,分析“泉城”地质地貌特点及诸多地下水系形成的原因;午后济南-东营。

6月30日

上午考察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了解黄河口自然地理特征与保护区基本情况;参观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实验站(基地挂牌);下午考察孤东油田围海大堤和东营港,了解黄河口水文、地貌、景观、自然保护区建设,港口和油田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月1日

上午参观胜利油田科技展览馆和东营现代农业开发区;下午聆听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河口管理局等部门专家报告并进行座谈。

7月2日

上午实习总结与专题汇报交流;下午返回北京。


课程亮点

一、辐射带动:院校联合与课程共享

近年来,北大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已成为国内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标杆项目,产生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2024年,河南省地理学会就派出5所高校15位师生参加实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今年,除了3p视频 自然地理学和生态学专业的37名师生参与实习外,还吸纳了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洛阳师范3p视频 、平顶山3p视频 和河南省科3p视频 地理研究所的17名师生参与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河南高校师生全程参与课程实习,共享北大课程,一方面加强了两地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通过北大同学与河南高校同学混编分组讨论,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jpg

实习团队考察三门峡地坑院

二、思政实践:走近黄河与家国情怀

野外实习结合思政实践教育也是一大亮点。除了选课同学外,还有5位同学专门选修思政实践课程。让学生走近黄河,深入了解黄河、认识黄河,践行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理解在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环境管理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实习过程中,通过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如二里头夏都遗址、函谷关遗址、焦裕禄故居)、生态文明建设(如中游水土流失治理、下游湿地保护)、灾害治理(如小浪底水库、兰考盐碱地治理等)、高质量发展(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郑州新区),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加强国情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jpg

实习团队在函谷关前合影

三、大河安澜:黄河精神与现代治理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记录着中华文明的辉煌瑰宝,也塑造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

实习出发前,蒙吉军老师通过专题讲座系统梳理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水沙不平衡”的特点及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视角分析了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水文泥沙及其治理方略。

6月25日,实习团实地考察了三门峡与小浪底水利枢纽,深刻理解了从“蓄清排浑”到“人工异重流”等调水调沙技术的演进与创新。

3.jpg

实习团队考察三门峡大坝合影(北大师生)

4.jpg

实习团队考察小浪底大坝合影

6月28日,实习团队在河南兰考考察了内涝、风沙和盐碱治理的成就,并在河南焦裕禄干部3p视频 参加了沉浸式学习;在开封黑岗口悬河段对比了河床与开封铁塔地面的惊人高差,“地上悬河”的严峻挑战从课本概念变为直观现实。

5.jpg

实习团队在河南焦裕禄干部3p视频 参加沉浸式学习

6.jpg

实习团队在开封黑岗口考察地上悬河

7.jpg

实习团队考察开封城市环境特点(开封铁塔)

6月30日,同学们则前往东营黄河三角洲观测海岸线蚀退与“孤东油田”人工育滩工程,探讨了流域治理与河口生态稳定的密切关联。

8.jpg

实习团队考察东营港口建设

四、黄土情深:地理环境与人文响应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代表了华夏文明的智慧之源、包容之美、精神之魂。实习团队深入黄土高原地区,探索独特自然环境孕育出的文明形态,以及人类如何适应与改造这片土地,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6月23日,同学们前往陕州地坑院,考察了依托黄土层“直立性强”特性而建的特色民居,理解了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9.jpg

实习团队考察陕州地坑院

6月24日,在函谷关与潼关,同学们亲身感受了地势地貌与军事要塞的紧密关系。而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则了解到夏代礼制、丧葬文化及制玉制陶等工艺特点。

10.jpg

实习团队考察陕西潼关高程

11.png

实习团队参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五、河海交汇:湿地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实习的后半程聚焦于黄河三角洲,关注黄河与渤海共同作用形成的独特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成就。

6月30日,同学们走进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参观鸟类博物馆,并在中科院湿地生态站挂牌,交流讨论了三角洲湿地生态植被、水文泥沙与海洋的相互作用。

12.png

实习团队参观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

13.jpg

实习团队考察黄河三角洲(东营黄河入海口)

14.jpg

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站3p视频 自然地理实习基地挂牌

7月1日,实习团队前往胜利油田科技馆,深入理解如何在“能源安全”与“生态安全”之间寻求平衡;前往东营现代农业开发区,学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三角洲地区的践行内涵;下午聆听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黄河河口管理局专家讲座。

15.jpg

实习团队在东营胜利石油科技馆前合影

16.jpg

聆听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专家讲座

六、分组交流:精诚协作与成效显著

7月2日是实习的最后一天,也是进行分组课程汇报的时间。由于在实习过程中,各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精诚协作,积极开展选题和组内讨论,所以分组交流效果显著,同学们选题非常丰富,如“黄河含沙量的遥感反演与时空格局”“新中国的黄河安澜实践:中下游防汛科学路径、挑战与机遇”“黄泛区地形演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开封市为例”“黄河三角洲水文-地貌-生态系统演变与影响关系”“兰考三害治理历史进程与当代实践”“泉水保卫战:老济南的水脉能流多久?”等。汇报内容兼具科学价值与实践意义,全面体现了同学们的专业技能与思考感悟。

17.jpg

同学分组汇报讨论交流

心得体悟(节选)

在这次为期十天的黄河流域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我跟随实习团走过七个城市,走过数十个实习地点,既亲眼领略了母亲河的雄伟壮阔,又感受了黄河沿岸浓厚的人文底蕴。通过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系统化地参访,我对于“人地关系”、“地理格局”、“黄河治理”等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推此及彼,对于未来的科研工作也有了新的思考。

——韩佳伟(2022级生态学专业)

通过本次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以黄河流域中下游典型区域为对象的实地考察,我们深化了对自然地理系统的综合认知,掌握了三维地带性的大尺度空间分异规律和局地土地类型,从流域水分循环角度将自然地理格局与过程有机结合,提升了整体性与动态性的理解。

——陈少春(2022级自然地理学专业)

本次实习对我而言是十分宝贵的经历。我们用脚步丈量了从黄土高原到黄河入海口的广袤大地,亲眼见证了黄河母亲河的雄浑、桀骜与沧桑。从地坑院的穴居智慧,到两大水利枢纽的宏伟工程;从云台山的奇峰秀水,到兰考的绿色巨变;从泉城的千湖秀景,到东营的陆海相接,每一处实习基地,都深化了我们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水文、地貌、植物群落、生态环境、人文地理复杂耦合关系的理解。

——王晓桐(2022级生态学专业)


撰稿:王灿  蒙吉军

图片:实习团师生